TEXT: MELIGO
VIDEO/PHOTO: MELIGO
" 普遍觀念都認為只要找一群優秀的人才,超強團隊自然有超強的績效,但事實是否是這樣呢?"
美國工業設計師彼得.斯基爾曼(Peter Skillman)進行了一項「棉花糖挑戰」(marshmallow challenge),將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學生、律師、企業 CEO,以及幼稚園小孩,依職業屬性各自分組,然後請他們在時間內用棉花糖、生的麵條、膠帶及繩子,搭建最高的結構體。
最後出乎意料的結果是,史丹佛學生蓋出 16 英吋(約 40 公分)的作品,敬陪末座。而幼稚園孩童卻完成了 26 英吋(約 66 公分)的建物,贏過所有隊伍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?
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丹尼爾.科伊爾 Daniel Coyle 分析,史丹佛團隊的策略條理分明,請彼此提出搭建想法,研究方案的可行性,評估優缺點,最後再選出最好的方案來進行。
照理說這應該是再正常不過的團隊合作模式了,為何優秀的史丹佛團隊成績卻是最後一名呢?其實裡面溝通看似合作,但討論過程中也隱含了「誰是意見領袖」,「如何批評其他人的觀點」,「誰更優秀更有價值」的角力,以致浪費了許多時間,導致整體的實質效率下降。
相較之下,得到第一名的幼稚園孩童基本上只有幾句算不上討論的對話,也沒有具體計畫,一開始就純粹不斷地嘗試往上蓋,過程中只有「先蓋這邊」「那邊要倒了」等簡短詞句,專注於任務本身(例如棉花糖太重、義大利麵難以穩固),而非評斷個別成員的貢獻。
這個實驗說明了,一群聰明人聚集起來的組合,不見得能把事情做到最好。
科伊爾 Daniel Coyle 認為,團隊成功或失敗的原因,不在於他們的知識、能力高低,而是取決於面臨難題時,團隊溝通的文化差異。
成功團隊的特點:建立互相的安全感及凝聚力
【 目標一致,無私心 】
在棉花糖挑戰中,幼稚園孩童能夠勝出,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,他們夠單純,沒有太多顧忌,且團隊目標一致。這也是科伊爾在新書《The Culture Code》中,談論的第一個重點。因為沒有互相的競爭及打壓,所以團員之間有很大的「安全感」,這樣的安全感會讓團員們更專注地投入在完成目標上
【 適時透露脆弱的訊息 】
除了營造安全感,科伊爾表示,凝聚團隊的第二個方法,是團員們願意顯露出「脆弱面」,分享內心的焦慮惶恐。如此一來,沒私心的其他人會馬上伸出援手,加強合作關係。
1
989 年,聯合航空(United Airlines)232 號班機從丹佛飛往芝加哥,途中機尾突然爆炸,使得飛機的液壓控制系統失靈。
當時的機長艾爾弗德.海恩斯(Alfred Haynes)束手無策。最後,機長海恩斯選擇放下機長發號施令的角色,坦承自己不安,向機組尋求支援。
在一名飛行員丹尼斯.費齊(Dennis Fitch)及副機長的協助下,以剩下 2 具引擎緊急迫降,最終 185 人生還、111 人罹難,將傷亡降至最低。
哈佛大學(Harvard University)組織行為學教授傑夫.波爾澤(Jeff Polzer)表示,人們可能以為展現脆弱是情緒化的表現,但唯有說出需求,團隊成員才能幫忙。即便是一個微小的訊息,像是「有人有什麼想法?」都能使團隊關係更緊密。
換句話說, 如果在團隊成員對彼此信任、有安全感的前提下,也懂得承認缺點、尋求意見,久了就能形成一個特殊、正向的「脆弱循環」(vulnerability loop),這樣的交流文化才會凝聚最大的力量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