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鬼才「怪胎CEO」伊藤嘉明,卻能在7大各自完全不同領域的企業創下奇蹟般的成績,其關鍵在於保持「局外人」!
- meligolive
- 2018年3月26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TEXT: MELIGO
VIDEO/PHOTO: MELIGO
" 把原本就很好的事情做好,沒什麼難的;但若能將『成果為零的事情,變成一』,那才是成就感。"

伊藤嘉明 1969年生於泰國曼谷,雖然是日本人,但成長於泰國,大學則於美國就讀,使伊藤嘉明有異於一般日本人的跳躍思考力,被日本人視為「怪胎CEO」。
自美國拿到行銷系學位後,回到泰國,進入Auto-Technic泰國分公司工作。
在這家SAAB汽車總經銷參與高級車的企劃、銷售、業務整體工作後,赴美在雷鳥國際管理學院的商學研究所取得MBA。
伊藤嘉明接連於專業領域大相逕庭的7大企業工作, 包括紳寶(SAAB)、日本安永(EY)顧問公司、可口可樂、戴爾計算機、聯想、阿迪達斯、海爾電器等頂尖企業。
-而伊藤嘉明卻能以「業界新手」之姿,連破銷售紀錄。 這些戰功,讓他被日媒稱為「怪胎CEO」的經理人。


伊藤嘉明在2004年,讓戴爾(DELL)連續虧損2年的部門,在3個月內轉虧為盈;2010年,在索尼影視娛樂(Sony Picture Entertainment)創下銷售230萬張DVD的成績,打破日本紀錄。
2016年4月,鴻海入主日本夏普時,一直將他視為能重振組織的最佳社長人選。
在他的觀念裡,「每三年就要換一間公司,但在任職期間,一定要創下近乎奇蹟般的成績,」聽來狂妄、有違日本將「終身僱用」視為常態的概念,卻是伊藤真實的職涯寫照。這不禁令人好奇,他是怎麼辦到的?

「保持『局外人』的思維與態度是關鍵,」伊藤說,當時他就任於日本阿迪達斯(Adidas),當時阿迪達斯的聲勢如日中天,他升遷在望,很快就能成為日本區最高負責人;卻選擇轉任每年以15%速度萎縮的日本索尼影視娛樂(Sony Picture Entertainment)DVD家庭娛樂部門。

「這對外人而言是個很不尋常的決定,」伊藤說。因為這不僅是一個萎縮的產業,而更雪上加霜的是,日本又是SPE全球61個市場中,表現最差的那一個。 當時在這樣的情境下,索尼全球總部給他的指令很簡單:「3年之內,把公司關掉或做起來。」
對伊藤而言,想活下來,任何機會都不能放過。因此,設下不可能的目標,再去找達目標方式,當時2009年末,美國巨星麥可.傑克森(Michael Jackson)逝世後最後一張DVD《This is it》即將上市,會議中業務主管就過往經驗,保守預測銷量為30萬張。

「我說是100萬張,」伊藤喊出的數字,讓所有人瞠目結舌,「伊藤先生你不懂市場,」業務主管反駁他。
「是嗎?那我想大概可以賣200萬張。」一句「不懂市場」,讓他更想挑戰,愈來愈「離奇」的目標,使得會議中的大部分主管全都離席,表達不滿。

伊藤沒有多做挽留,只說自己理解這群「局內人」想的只是「活下來」,自然還是用過往的方式估計銷量。不過對他而言,「重生崛起」才是終極目標。既然市場已經證明「局內人」的方法挽回不了頹勢,他就要用「局外人」的眼光為既有問題找到新解方。
他靈光一閃,「如果既有通路只能賣出這樣的數字,那為什麼不試著開拓新通路?」他召集所有人來加入動腦會議,一起發想「還有哪裡可以賣DVD?」包括在會議中端進茶水的行政人員,也被他中途攔截留下參與會議。

會議第一天,所有人提出17個點子,包括「請出租車司機協助銷售」,這種怪異的通路,伊藤也欣然接受,「我讓員工知道,再蠢的想法都不設限,才能讓所有人暢所欲言。」伊藤最後得到上千個想法,他一一爬網,最終選定與運動用品門市合作。
「舞者的衣著,全是一線運動品牌,會對這個影片有興趣的人,也同樣會是他們(運動品牌)的主力消費者。」於是,他帶領團隊拜訪運動用品門市通路,最後讓2家通路認下共20萬張進貨量。這個數字,已經是原本預期銷量的三分之二。
伊藤之後再攻下日本便利商店通路如Lawson、全家、7-11跟郵局等,這些從前完全沒有出現過的通路,最終讓《This is it》在日本賣出230萬張銷量,超過原本預期銷量的7倍。


伊藤認為以原本索尼娛樂的經驗裡,既然舊有的方法挽回不了頹勢,那再遵循過往的經驗,也只是得到相同的結果,最終只是讓企業慢慢地消失而已,「既然退無可退,那何不勇闖新路?」,因為「不做」的風險只會更大。
伊藤表示,局外人要打破局內人的思考邏輯很困難,但只要能夠讓人從現有的數據、成本或經驗中抽離出來,從宏觀的角度去思索問題,「現在全球的趨勢是什麼?」「我們可以跟他人產生什麼關係?」的思路邏輯下手,就有機會想出新辦法。
伊藤認為他在企業給自己的定位就如同在棒球比賽里,一個在危機中扭轉局勢的打擊手,如果做得到,自然就成為隊伍中最強的、各個球隊裡的指定「第四棒」。

而現在拯救單一企業已不再是挑戰,對於有許多經歷的他而言,拯救整個日本青年世代的工作者,是他下一個目標;自己成立管顧公司正是他的第一步,「我想做的第四棒,不只是一家企業的,而是整個國家。」
Comments